欢迎访问湖南新闻网  今天是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中国式父母为啥很扫兴?大学生和家长分享喜讯,父母回应令人窒息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是很多家长的教育信条,他们生怕子女取得半点成绩后就满足现状,造成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后果,恨不得时刻准备“一盆冷水”,看到子女有半点得意的迹象,就立刻泼上去。

虽说父母之为子则为之计长远,这些表面上永远保持客观理性的家长,确实大概率会培养出成绩优异的下一代,不过家长为了让子女保持谦卑的敲打式教育法确实会让人觉得很扫兴。



大学生和家长分享喜讯,父母回应令人窒息

四六级考试成绩出炉后,一位大学生以465分的成绩通过四级。当她第一时间把成绩单发给父母,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之情时,家长不仅没有夸奖她,反而表现得非常冷漠。父亲对女儿的行为大为震惊,随后或许觉得不合时宜又撤回了,母亲的回复更伤人,居然嫌成绩低



要知道四级成绩不重要,达到425分以上有资格参加六级考试即可。最后应聘、保研看的多半是六级成绩。虽说465分确实不算高分,五六百分大有人在,家长也不能完全忽视学生的努力,半句鼓励的话都没有吧。

无独有偶,还有一位考生通过英语四级后,家长直接问满分多少,得知这个考试不求分高,只求通过即可,家长又拿六级说事,难道学生和家长汇报考试结果也算“高调”?



看到父母的反应,就能理解为啥很多学生会把对父母的称呼从“爸爸妈妈”改成了“爸妈”。也明白了,为啥很多学生上大学后,除了要生活费几乎不和家长谈心。

开心的事告诉家长,马上被打击得心灰意冷。遇到困难有了烦恼和家长聊聊,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还被数落一通,又多了新的烦恼。经常习惯性扫兴的家长,被网友统称为“中国式父母”,主要是因为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非常具有代表性。



中国式父母为啥很扫兴?会给子女带来哪些影响?

从小到大,中国式父母就要求下一代学习成绩要和好学生比,吃穿用度要和班级里的贫困生相比。即使学生考了班级第二名,都不会被家长表扬,甚至批评他们没有考第一。学生发奋图强,终于拿到第一名,本以为这次会获得父母的认可,结果他们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



长大以后,无论子女多么优秀,他们嘴上都不会承认,甚至别人当面夸奖自己孩子时,他们还会细数缺点以示谦虚,实则大可不必。儿女工作赚钱后,每次给他们送礼物,不仅看不到父母的笑容,还会被说乱花钱。带他们出去旅行或者下饭馆,也会被指责不懂节约。



越是愿意扫孩子兴的家长,越是想通过子女的成就来获得满足感。他们生怕子女一事无成让自己没面子,所以不敢卸下伪装,就怕功亏一篑。只不过这种扫兴的方式,很容易打击学生的上进心和好奇心,让学生觉得自己怎么做都是错,怎么努力都不够优秀,索性摆烂了。

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态度将直接决定学生的品格和性格。有些学生即使成绩好,个人条件非常优秀,就是因为经常被扫兴所以毫无自信,觉得自己很差,配不上世间所有的美好。



要求严格不等于苛待,奖罚分明才科学

传统教育理念中,常常会有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等等。家长为了让子女变得优秀,会特意让学生在苦难教育中汲取经验和知识,这样才能千锤百炼,百忍成金。



实际上父母对子女的认可,是前进路上最大的动力。棍棒教育目前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这种严苛的父母多半也会被列为低情商之列。教育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和天赋做出个性化引导。

学生取得成绩,有了进步就应该被表扬被认可,这样才能体会到努力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会让学生获得自信,并为了再次体验到这种快乐而不断努力。



家长确实应该在学生表现出骄傲自满或者得意忘形时,适当敲响警钟,并不代表学生还没表现出骄傲就提前做出警示反应。这样属于矫枉过正,反而会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方式应当适度,奖惩分明,过度溺爱和过度严苛都不是明智之举。家长也不应该把子女视为自己人生的延续,更不能有太多的控制欲。多关注子女的优势和长处,扬长避短,争取当一名不扫兴的父母,才不至于在子女长大后彼此渐行渐远。

今日话题:如何看待中国式父母的扫兴行为?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湖南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